随着断舍离概念社会认知度的提升,
逐渐开始有一大部分人,
将其简单理解成:
“断舍离就是扔东西呗
《断舍离》是日本山下英子创作的家庭生活类著作。
它主要讲述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:
断=不买、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。舍=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。离=舍弃对物质的迷恋,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,自由自在的空间。

断舍离就是教大家收拾房间吗?
当然不是。
既然如此,那断舍离是什么?
所谓断舍离,就是斩断物欲(不买),丢弃废物(不要)、脱离执念(放下),通过整理物品,打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,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,唤醒流通气息,进而整理人生,实现人生的焕然一新。
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,而是自己,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。选择物品的窍门,不是“能不能用”,而是“我要不要用”,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。
很喜欢山下英子老师开篇的几句话:放手一个无用之物,就腾出一点空间。处理一件多余之物,就减少一份负担。减少一次浪费,就恢复一分精气神。然后,翻开人生新篇章。

我该如何断舍离?
观念上的断舍离
认清现状:绝大多数的人对自己在怎样的物的品过剩的环境里生活,其实完全没有什么概念。
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标志之一。当您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中一个商品时,当您在购物网站里点击“购买”时,是否关注过物质世界与自己在发生怎样的互动?“买它”“带它回家”的呐喊让我们全身心关注的都是“它”。物品不仅抓住我们的眼球,更捕捉了我们的思考力。
接下来,请您做些许停顿,细细地感受自己和物质的关系,把注意力还给自己。这个过程并不复杂,却是梳理心理现实、调整内心世界的捷径。
自我测试
先请您回答以下五个问题。
1.最近 2~3 个星期内,您有没有整理过抽屉、衣柜或者房间?如果整理过,您有没有处理东西?处理指赠送、销毁、丢弃……而不是收纳。
2.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:想着某样日用品没有了,走进超市打算去买一个。等您逛了一圈准备结账时,发现自己要买单的是“一堆”。
3.您有没有利用率很低的衣服?买回来没穿过两次,甚至标签都没剪掉。可能是真喜欢,但没机会穿;也可能是因为某人说不好看,或者自己感觉不喜欢了,但种种原因没有退货。
4.您有没有留着一些东西打算作为礼物送人?这些东西可能是您自己买的,也可能是他人送的。当时您就想这东西适合做礼物,但您心里并不确定会在何时、因为什么、送给谁。
5.您有没有为从事某项活动如健身、摄影、绘画等,特别购买相关的设备、衣物等装备?购买时您想“这项活动非常好,我要坚持”。但随着时间流逝,这些特定的装备并没有按您的预期发挥作用。
结果分析
如果您在五个问题的答案中,有两个以及两个以上是“有”,意味着您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很紧密。如果以上五个问题您都回答“有”,意味着物质世界是构成您心理意义的重要部分。只有为数不多的朋友全部回答“没有”,他们能保持自己在人生路上轻装、自在。
做减法
杂物太多,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案就是买收纳类的东西,收纳柜、收纳箱、收纳盒等,这些收纳家具可以把杂物装起来。其实,收纳类家具、设备都类似“空鸟笼”,人们往往会把收纳家具装满。
所以,建议您:慎重购置收纳类家具。这是有形的。还有无形的,比如您的手机,下载的软件、App 有多少使用效率?使用它们究竟是提高了您的生活便捷度、幸福感,还是占用了您的时间、精力,透支了您的亲情,透支了您颈椎、眼睛的健康?每天发朋友圈、看手机用了您多少时间和精力?圈里的朋友有多少是很少来往甚至忘了姓名的?建议您对自己的手机使用做一次思考。
不过,“断舍离”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。

断舍离确实会给我们带来精简、朴素的生活,但是其中的核心是“出,则进”“进,则出”的循环反复。
需要强调的是:“进”与“出”一样,都是不可或缺的。
这本书并不是极简生活的倡议书,也不是收纳整理的指南手册。
它最大的目的是撼动我们根深蒂固的“物品价值观”,鼓励我们甩掉惰性,采取行动。
从而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,从而迎来焕然一新的人生。
“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。”
祝福您的生活因为思考而轻松、有力!
空间诊断 日期: 2020/4/23 整理师: 沈瑜、王少玉 上门整理 日期...